为深化“体医融合”发展理念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将新生入学教育与学科实践深度结合,9月25日下午,平博体育 为2025级全体新生打造了一堂扎根实践的“专业第一课”。学院突破传统课堂边界,组织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专业新生分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、德尔康尼骨科医院、首都体育学院附属康复医院(北京市羊坊店医院),让同学们在实践前沿深刻感知专业价值,筑牢“体医融合”的专业认知根基。
锚定临床实践,探“体医融合”落地路径
在首都体育学院附属康复医院,运动康复专业新生系统了解了医院神经康复、运动康复、儿童康复、骨科康复、老年康复五大亚专科的建设成果。在医护人员带领下,同学们依次体验高压氧舱的氧疗原理、等速训练仪器的肌力测评功能、电动起立床的体位适应性训练流程,直观掌握“辅助设备+手法干预”的综合康复逻辑。通过试穿下肢外骨骼机器人、观摩冲击波治疗实操,同学们对现代康复技术的精准性与实用性形成具象认知。通过参观学习,同学们认识到,附属康复医院的建立,将为校院联合开展“融合创新”研究创造良好条件,同时将为更好地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强大助力。




聚焦损伤康复,悟专业成长核心逻辑
德尔康尼骨科医院运营中心负责人以“运动康复的临床价值与职业发展”为主题,向运动康复专业新生系统介绍了医院在冬奥会医疗保障、职业运动员损伤康复等领域的实践成果,以及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的育人模式。在足脊矫治科、运动康复科及运动技能评估区,同学们近距离观察步态分析系统对足踝畸形患者的评估过程,了解等速肌力测试在膝关节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标准。直观的临床场景让同学们感受到康复专业“精准化、个性化”的职业特质,也明晰了“终身学习”的专业成长路径。




立足主动健康,解运动促健康科学内涵
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,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新生围绕“主动健康与精准干预”主题开展体验学习。中心专家结合临床案例阐释“运动是良医”的核心理念,带领同学们体验了选择反应时、背拉力、垂直纵跳、身体成分分析等体质测评项目。通过对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测评数据,同学们清晰看到运动习惯对心肺功能、肌肉力量等指标的影响,深刻理解“精准评估 — 方案制定 — 效果追踪”的健康管理闭环逻辑,明确了运动人体科学在慢性病预防、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价值。




从临床康复的实操场景到健康管理的前沿理念,这堂走出课堂的“专业第一课”,既是学院落实“体医融合”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,更是面向新生开展的一次“健康中国”责任教育。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康复专业新同学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,夯实专业基础、强化实践能力,努力成长为“体医融合”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,为全民健康事业贡献青春力量。